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用梅 通讯员 曹菲 郴州报道
自贸区是立足“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职责使命而设立的“试验田”,旨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牵引区域高水平开放、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
2020年9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郴州片区正式获批,“湘南明珠”这座内陆城市由此迎来了对外开放的“关键一跃”。
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郴州片区。
五年过去,这块“试验田”在郴州结出了怎样的果实?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
经济活力迸发,市场主体“量质齐升”
不靠海、不沿边的郴州能否做好“开放文章”?五年过去,郴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答卷”:核心指标持续领跑全市、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引擎”。
从总量看,片区经济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自获批以来,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993.58亿元,实际使用外资5.3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幅。
2024年,片区外贸进出口162.26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6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4.4%、78.2%,贡献了近三分之一的外贸增量和超七成的外资份额。
从市场主体看,“磁聚效应”不断凸显。五年来,片区新设外资企业41家,新增金融机构19家,累计向中小微企业融资超100亿元。一批优质企业如三一重能、格瑞普新能源、科力远等纷纷将总部或核心生产基地落户郴州,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从产业效益看,“亩产论英雄”成效显著。通过土地集约利用改革,片区亩均税收从2020年的6.34万元/亩提升至2024年的22.4万元/亩。2025年上半年,有色金属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65%、30.3%,高附加值产业的快速崛起,推动片区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
制度创新破局,营商环境“迭代升级”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灵魂”。五年来,郴州片区始终聚焦企业发展的“堵点”“痛点”,用一项项首创性、集成式、差异化的改革举措,为营商环境“迭代升级”按下“快进键”。
截至目前,累计29项成果纳入湖南自贸试验区前三批制度创新成果,14项入选全国自贸片区创新联盟案例库,7项在全省复制推广,多项“郴州方案”获“国字号”肯定。
自贸区郴州片区政务服务中心。
在司法服务领域,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首创的“涉企案件审理、监管、评查五步法”,像一把“标尺”规范了法官自由裁量权,让同类案件裁判尺度更统一。今年9月份,“五步法”成功入选国家商务部自贸试验区第六批“最佳实践案例”。
截至2024年底,涉企案件平均办理天数较其他案件提速50.42%,2023-2024年审结重大涉企案件504件,结审率达98%,企业诉讼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2.1%,为企业发展筑牢了“法治屏障”。
用地审批改革,让项目“加速落地”。片区创新推出产业项目“批供同步化”供地改革,将传统“先批后供”的六项流程整合为“六项同步”,企业拿地时可同步取得“四证”。这一改革极大地压缩了审批时间,节约了企业的用地成本。今年9月份,入选全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 “十佳” 案例。
通关监管突破,为贸易“降本提效”。片区联合长沙海关推出全国首个除广东外的湘粤港“跨境一锁”通关模式,实现三地海关监管互认、物流无缝衔接。该模式下企业货物运输时间节省50%,每车次物流成本降低800余元。
此外,“综保区内包装材料循环利用监管模式”“边角料内销征税新模式”“郴州综保区选择性征收关税分送集报新模式”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仅台达电子一家,累计节省成本近1500万元。推动综保区2025年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30%。
产业升级跨越,助推迈向“高端制造”
自贸试验区不仅是政策高地,也是产业转型的试验田。郴州片区聚焦有色金属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两主一特”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从“原材料输出”向“高附加值制造”跃升。
自贸区郴州片区、高新区。
有色金属产业持续高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片区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149亿元,同比增长65%,带动各联动片区有色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700余亿元。碳化钨粉、银基触头等深加工产品占比提升至35%,先进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湖南白银有限公司入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主体拟入选名单。
装备制造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三一重能依托“批供同步化”改革,177天实现投产,2024年产值超30亿元,风电装备远销马来西亚、印度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农夫机电的农业机械通过“跨境一锁”通道,2天即可抵达香港,再转运至东南亚市场,2025年上半年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0.3%,成为片区第二大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走向“创品牌”。湖南格瑞普新能源从深圳迁至郴州后,凭借自贸区跨境融资政策加速技术迭代,其无人机电池品牌“TATTU”全球市场占比超40%,在全球布局2500个线下网点,2024年出口额突破3000万美元。
开放格局拓展,海陆空通道联通全球
五年来,郴州片区打破“不靠海、不沿边”的地理限制,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成为湖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拓展非洲市场的“桥头堡”。
郴州陆港。
“海陆空”立体通道畅通全球物流。陆路上,“跨境一锁”模式实现湘粤港物流24小时直达;海运上,郴州陆港推行“进口货物海铁联运全程提单模式”,进口矿产品从非洲港口到郴州的清关时间从15-45天缩短至2-7天;空运上,依托北湖机场打通“航空物流+跨境电商”路径,2024年国际快件清关285.37万票,货值1.12亿美元。
中非经贸深度合作产业园。
中非经贸合作打造“新增长极”。2025年5月,中非经贸深度合作产业园在郴州片区竣工揭牌,规划“总部经济区、先进制造区、物流仓储区”三大功能区,已吸引环非丝路等9家企业注册。2024年,片区对非进出口额达32亿元,同比增长93%,机械装备、新能源产品等多元贸易格局逐步形成。
融湾向海的步伐也从未停歇。郴州片区在香港设立全省首个“跨境通办”服务点,实现12项涉企事项“无需入境即可办理”,截至2024年底累计服务港澳企业58家;与粤港澳大湾区签订家政服务人才就业合作协议,推动3.5万人次育婴师、老年护理员赴湾区就业;建设郴佛合作产业园,引入佛山智能制造资源,近五年新引进重大招商项目80%以上来自粤港澳大湾区,“湾区红利”正加速转化为郴州发展动能。
一项项制度创新破土而出,一个个开放故事生动书写。五年过去,自贸试验区的“试验田”效应已全面显现,不仅重塑了郴州的经济格局,更赋予了这座城市联通世界的新坐标。
站在新的起点,这座曾经的湘南小城,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对接粤港澳、服务国家战略中续写新的篇章,为内陆地区高水平开放提供更多“郴州经验”。
五年扬帆,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已来,更广阔的征程正在脚下铺展。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用梅 曹菲
编辑:龙芳华
本文为商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