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能制造看长沙】升级“大脑”机器与人同转型 湖大艾盛向“智造”蜕变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熊晓宇 刘露 宁琼雅 编辑:刘秋平 2018-02-26 09:57:55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在党的十九大的号召下,长沙正努力实现长沙制造向长沙创造转变、长沙产品向长沙品牌转变,为建设智造强国贡献“长沙力量”。红网长沙站记者将深入长沙工业园区、产业项目现场,即日起推出“智能制造看长沙”系列报道,带你“参观”长沙智能制造令人振奋的新图景。

湖大艾盛生产车间。

人与机器配合娴熟,一条经过智能化改造的生产线已经初显锋芒。

  红网时刻记者 熊晓宇 刘露 通讯员 宁琼雅 长沙报道

  储料、注射、保压、冷却、开模、顶出取件……这是一台注塑机的工作过程。在浏阳高新区工作的注塑机作业员李冬看来,整个注塑成型过程中,难度和劳动强度最大的工序就是顶出取件:因为注塑机每生产出一件产品,他就需要开关舱门取件一次,这样的动作每天要重复数百次。不过,自2017年公司引进机械手后,李冬的工作量便大大减轻了。

  乘着“智能制造”的东风,长沙各类“智造”项目大有遍地开花之势。日前,记者走进湖大艾盛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新安装的机械手正有条不紊地运作,人与机器配合娴熟,一条经过智能化改造的生产线已经初显锋芒。

  坐落在浏阳高新区的湖大艾盛是一家以汽车内外装饰注塑件研发、制造为主营业务的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企业,于2011年签约入驻,2013年正式投产。在智能化趋势及行业竞争的压力下,2017年来,湖大艾盛投入近千万资金将新建的三期厂房进行全智能化改造,并加强员工业务培训,实现技术、产品和人员的同步升级。

  “2017年来,公司给所有注塑机加装了机械臂,并着手引入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MES(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和生产流程的再组织和优化。”湖大艾盛副总经理熊礼明介绍,通过这些智能化改造,可帮助公司实现生产达成率提高5%,生产效率提高20%,生产成本降低15%。

  在湖大艾盛的生产车间,9台方形注塑机一字排开,重复着储料、注射、保压、冷却、开模、顶出取件的工作流程:机器里装着模具,机器外挂着料桶,料桶里的塑料融化后被注入模具,冷却后变成汽车上使用的一个个装饰件。在加装机械臂之前,最让作业员感到困难的工序是顶出取件:每生产出一件产品,作业员就要打开舱门,进入机器取出部件,然后再关上舱门。

  “整个过程需要耗时70至80秒,而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取件速度没有跟上生产速度,容易造成产品堆积,导致出错遗漏,同时,还存在人被烫伤或被崩出的零件砸伤的风险。”熊礼明介绍,改造后,机械臂能够模仿人手臂的动作,无需开关舱门,就可以将产品抓取出来,整个过程耗时仅需60秒,每台注塑机每天的产量可比以前多出约200件。更重要的是,机械化操作保证了生产过程的稳定性,更确保了产品合格率和质量的提升。

  新设备紧锣密鼓地工作,新系统也抓紧“上马”。熊礼明介绍,目前,ERP系统已经运作成熟,MES系统将在3月份正式上线。新升级的“大脑和神经”,一方面全面清理企业资源管理的痛点和重点,实现人、机、料、法、环的合理有序管理,杜绝了厨房式管理存在的大量浪费和重复;另一方面,通过MES对车间所有注塑机进行统一编码管理,可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分析和生产全过程数据化追踪,极大地提高生产成本控制能力和生产质量。

  “设备和系统‘智能化’到位后,员工能不能快速适应也很重要,不能光安装了而不使用。”熊礼明介绍,公司正计划加强对一线工人的教学和业务培训,等新系统全面上线后,作业员更重要的是要配合终端完成当班任务,还要能及时发现系统异常,并知道怎么处理。

  “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在车间规划产品传送带,引进智能AGV搬运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实现从原材料入库到成品组装完成的最优运行路线,进一步节省中间周转时间,提升生产效率。”在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中,熊礼明进一步阐述对未来的想象和规划,那是一幅更加智能、自动、高效和高质的画面。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熊晓宇 刘露 宁琼雅

编辑:刘秋平

本文为商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w.rednet.cn/c/2018/02/26/77266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商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