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辛小湘丨当“湘江”遇上“莱茵河”,跨越万里相约未来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刘林翔 编辑:黄瑞婷 2025-04-07 15:38:34
时刻新闻
—分享—

德国是湖南在欧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2025年3月30日至4月2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率湖南省代表团访问德国。从法兰克福总领事馆的会谈桌到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展台,从萨尔州的副州长办公室到巴斯夫总部的实验室……这场行程密集的访问,不仅进一步密切了湘德合作关系,还诠释出全球化时代区域协作的深层逻辑。

图片

3月31日,毛伟明会见萨尔州副州长巴克。

看数据,湖南省对德贸易2024年将达150亿元;2025年1—2月对德进出口增长17.9%;33家德国企业在湘投资,37家湘企落户德国……这一串串数据背后是技术与产业的沟通,是文明间的交流。

并购共生

湖南与德国的产业交响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德国这句谚语强调合作的力量和重要性。

湖南与德国渊源深厚,情同手足。2018年,中联重科全资收购老牌的德国塔机制造商——威尔伯特公司。当时,这个“蛇吞象”式收购饱受质疑。但在2024年,威尔伯特营收2616.9万欧元,同比增长68.9%。

充分利用威尔伯特工厂和业务资源,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和起重机、塔式起重机实现本地化生产和填补欧美高端市场空白;对于威尔伯特而言,借助中联重科庞大的营销渠道优势及雄厚的资本实力快速提升市场份额。可以说,中联重科与威尔伯特的牵手堪称“双赢”典范。这种并购共生的模式,有利于相关企业的共同发展,也树立了湖南与德国产业合作新的典范。

中联重科和威尔伯特的合作只是湖南与德国产业合作的一个缩影。在湖南,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如楚天科技并购德国Romaco集团,推出了Macofar E联动线,在产品外观、技术指标及制造水准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时代新材收购德国采埃孚的橡胶业务,大幅提升了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这些并购案例充分说明:真正的产业合作,从来不是简单的资本游戏,而是技术、市场与管理智慧的深度交融。

图片

2024年7月11日,德国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湖南)和德国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湖南)卓伯根基地在湖南湘江新区揭牌。仪式上,8个项目进行签约。

再看向产业集群,更能感知湖南与德国之合的分量。2024年7月,湖南首个对德合作平台——德国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湖南)落户长沙。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与杉杉合作成立巴斯夫杉杉,将科技研发团队布局长沙;舍弗勒在湖南先手布局大中华区第二研发中心;索恩格在长沙落地电动系统全球新能源研发中心,全速跃入新能源赛道……像精密齿轮一样咬合出湖南先进制造业澎湃动能。

这种“德国技术+湖南制造”的组合,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版图。它不仅是简单的产能叠加,更是一场关于创新生态的化学反应——德国企业的精益管理遇上湖南的产业集群优势,催生出独特的产业生态。

跨界融合

制度创新与文明对话

湖南与德国在“产业”领域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创新。

2025年3月,湖南正式发布《2025年对德招商合作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制度层面进一步深化对德经贸合作,提升合作层次,扩大合作成效。

从这份《方案》不难发现,一方面,湖南将进一步完善对德招商机制,如支持湘江新区、长沙经开区加强与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合作共建,支持长沙经开区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在中国国际投促中心(德国)设立驻德国代表处,开展驻点招商等;另一方面将通过举办第三届欧洽会等活动,为湖南与德国的经贸合作搭建更多平台,促进双方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还提出要引导德企通过外资并购、股权出资、跨境人民币出资等方式开展对湘投资,鼓励在湘德企以利润再投资的形式扩大生产规模。这种资本与技术的深度绑定,让湖南对德合作突破了传统招商引资的框架,实现了从“引进来”到“留下来”再到“发展起来”的华丽转身。

图片

当地时间4月2日,湖南-德国经贸合作交流座谈会在德国汉诺威举行。会上,长沙签署合作协议,将在德国设立湖南首个招商代表处。

湖南与德国的交流合作,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更是一场文化的深度对话。100多年前,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先生曾游历中国12省,其中就有湖南,他用镜头记录了当时中国的建筑、景观及民风民情。2018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的“文化中国·湖南文化走进德国”大型文化交流活动落地德国艺术之城杜塞尔多夫,来自湘江之滨的湘绣、湘瓷、湘茶、湘书、湘影、湘昆、湘音、杂技在莱茵河畔刮起浓郁的湘风,惊艳了德国观众。

近年来,三湘大地层出不穷的“德”味元素。如长沙市洋湖国家湿地公园边上,德式风情艺术建筑群正在拔节生长;常德市武陵区芷兰街道上的德国小镇,红瓦白墙、尖顶斜窗,德国建筑的严谨与浪漫尽显其间……这些项目,令湖南民众在自家门口就体验到德国风情,也让德国游客走近中国的中部文化。

未来可期

湘德合作的广阔前景

此次湖南省省长的德国之行,可谓收获满满。

据了解,湖南钢铁集团技术研究院、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分别与梅塞尔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深化在绿色冶金技术、工业用气、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务实合作;省贸促会与欧洲中小企业联合会签署缔结友好合作协议,长沙经开区管委会与中国国际贸易投资促进中心(德国)签署合作共建协议。

此次签约一系列合作,开启了湖南与德国合作的新篇章,高端制造对接、绿能技术对接、贸易合作、文化交流将从各角度继续深入发展。笔者认为,未来湘德合作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发力。

图片

4月1日,毛伟明与博世集团高层交流。

从“技术合作”走向“规则共创”。当前合作多集中于技术应用层面,未来需在标准互认、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层面深度对接。例如,推动湖南新能源装备制造标准与德国DIN标准互认,或共建中欧(长沙)绿色认证中心。

将“产业协同”升级为“生态共建”。可借鉴德国弗劳恩霍夫模式,在湖南设立中德联合研究院,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同时,依托中欧班列,打造连接湖南与欧洲的商品、技术、人才、资本流通的绿色通道,推动两地产业深度融合、生态协同发展。

让“民间热度”引燃“官方深度”。要充分调动企业、学校、民间力量,使湘德合作层次不仅局限于政府部门交流,而是延伸到社会各领域,如设立湘德文化交流节、湘德青年企业家论坛、学校联合办学等。

“与湖南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投资湖南就是投资未来。”湖南向广大德企和科研院所发出了诚挚邀约。当“湘江”邂逅“莱茵河”,当“敢为人先”遇见“工匠精神”,这场跨越万里的合作,正在书写全球化时代区域合作的新范式,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刘林翔

编辑:黄瑞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商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