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辛小湘丨深耕县域经济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肖李梅 编辑:刘艳芳 2024-02-02 17:19:04
时刻新闻
—分享—

2024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对接融入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协同联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各地在点面互动、区际互融中各展所长、齐头并进。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城市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乡村则一直处于“车厢”位置。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基本实现阶段,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成为推动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不言自明,这个发展空间就是县域经济。从全省范围看,做强做优做大县域经济是高质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但是长期以来,县域底子薄、基础弱、发展难,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多数经济欠发达县人口规模偏小,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缺少人才、资金、产业、技术,观念也较为落后。县域发展模式仍以粗放式、要素驱动型发展为主,传统产业占比较高,迫切需要因地制宜,找准特色。

图片

华容县插旗镇,村民将丰收的芥菜装车运输。

“县域强,国家富”,新的发展阶段下,县域经济更需立足县域实际,充分考虑自身资源禀赋,重点整合县域城乡两种资源,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坚持正确的导向。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实现“三高四新”的美好蓝图,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确保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对、抓得准、落得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强县与富民统一起来,把城镇与乡村结合起来,强调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作为湖南县域经济龙头之一的邵东县,全县紧紧围绕“兴工旺商、转型升级”发展战略,锚定“全省五强、全国百强再进位”的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动能不断增强。

突出县域特色。强县域,关键是强产业。县域优势产业的定位要贴合县域特色。深入研究本地资源优势、市场需求等要素,选择与本地资源和条件契合的产业,不合脚的“鞋”该放弃就放弃,坚持培育打造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上位把控,确定发展方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齐头并进,完善经济生态建设。

千年瓷都醴陵围绕陶瓷产业写就“大文章”。成立陶瓷研究发展中心,加强产学研交流合作。扶优做强龙头企业,助推优质企业上市发展。陶瓷产业集聚度不断增强,陶瓷装备产业园、瓷泥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成果显著。

图片

永州市冷水滩区伊塘镇孟公山村投资400万元,将村里的撂荒地流转成立鸵鸟养殖基地,为当地农户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新路径。(以上图片均来源于湖南省人民政府网)

找准发展“赛道”。县域经济发展就好比田径比赛,我们可以学习别的运动员好的技术特点,但不能抢其他运动员的比赛赛道,不然很容易犯规出局。所以深入研究本地特色坚持优势,找准更适合自己产业发展的“赛道”至关重要。各县市不应在一个“赛道”上你追我赶,而是要找准更适合自己产业发展的“赛道”。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的县市,往往都有其县域特色产业,这些产业在同行业中有一定的竞争力,这就是找准了“赛道”。

湖南红茶、湖南茶油、湖南辣椒、“湘赣红”、湘九味、五彩湘茶、洞庭香米……湖南深入开展“品牌强农”行动,立足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农业品牌,通过全省“一县一特”农产品优秀品牌的带动,基地农民腰包越来越鼓。

构筑“拴心留人”高地。在有条件的县设立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实施大学生、专家教授、企业家等人才回乡计划,推动人才“进县下乡”服务,以更加灵活、弹性的方式助力县域“招贤纳士”,实现各类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引导退休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技术合作、项目帮扶。同时,推进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环境卫生等设施提级扩能,以宜居环境留住人,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湘”村,让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增收的“金山银山”。

打造人才“强磁场”,长沙县、慈利县、道县、衡东县等先后发布人才政策相关办法,公开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产业链人才、产业人才团队,激活引育人才的“一池春水”。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转型的空间核心,县域经济的跨越腾飞,关系城乡一体化进程,关系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全省上下锚定“高质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这一主题,脚踏实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有支撑、上规模、增效益、可持续,走出具有湖南特色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肖李梅

编辑:刘艳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商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