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40年丨1981年:湖南开放大门逐步打开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笑雪 冒蕞 编辑:刘秋平 2018-06-20 15:03:48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日报见习记者 刘笑雪

  湖南日报记者 冒蕞

  【事件】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允许外国合营者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同中国合营者共同举办合资企业。

  197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对外经济联络办公室成立,与湖南省计划委员会、湖南省经济委员会一同负责合资企业的申报、审批等工作。

  1981年底,湖南第一家合资企业——由湖南省肉食水产公司与泰国联胜有限公司及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三方合办的粤湘强丰有限公司获批成立。

  【亲历】

  40年前,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1981年的湖南,满怀憧憬与期待,迎来了第一家合资企业——粤湘强丰有限公司。

  自此,湖南开放的大门逐渐打开,富有活力的水流渗透进来,集涓为流、轰然成势,最终成为商业变革的主导力量。

  今年78岁的湖南省招商合作局原副局长瞿凤仪,当时在省政府对外经济联络办公室下设的对外加工装配办公室工作,参与、见证了湖南第一家合资企业谈判、申报、审批、注销的全过程。

  “这家企业由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牵头成立。当时,粤方看中了泰国联胜有限公司的发酵工艺,希望成立一家饲料加工企业,但当时生产所需的原料猪血不够,于是找到了湖南省肉食水产公司,表达了合作意愿。”瞿凤仪回忆说,三方谈判进展得很顺利,当时已经70多岁高龄的泰国客商赵卓强先生数次来到长沙考察,对场地和原料供应情况均表示满意。

  打开尘封的资料柜,一份泛黄的合同勾勒出这家合资企业的轮廓。合同显示,由湖南省肉食水产公司(湘号)、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粤号)为甲方,泰国联胜有限公司为乙方合资经营的粤湘强丰有限公司,总投资额为130万,投资比例甲方的湘号占40%,粤号占25%,乙方占35%。湘号以场地、厂房、设备作投资,粤号和乙方均以现金(包括人民币外汇)投资。

  瞿凤仪介绍,企业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类型,申报后不久就通过了审批,于1981年底获得了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下发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批准证书》。

  1982年7月12日,粤湘强丰有限公司举行开工典礼并正式投产,主要产品为“喂宝-34”发酵饲料。

  “这种产品的生产原理是在猪血里加入一种发酵曲种,将猪血里的蛋白质分解成家禽家畜能吸收的营养物。由于原料是纯天然的,又可以存放较长时间不发霉,所以企业当时接到了大量订单,包括很多出口订单,产品销售得可紧俏哩。”瞿凤仪告诉记者,湖南在这之前并没有使用过这种工艺,所以包括他在内的许多同事都感到“十分新奇”。

  “虽然成立10年后由于合营期满而进行了注销,但它为湖南打开开放大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瞿凤仪认为粤湘强丰有限公司创造的成功经验有三:一是引进了发酵曲种的新兴工艺,二是减少了猪血成为废弃物进入下水道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三是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粤湘强丰有限公司的成立,是一个新的起点。“就像打开了一个闸门,虽然当时水流不大,但谁也不知道几十年之后它将怎样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今,瞿凤仪回想起当年,仍然十分感慨。

  “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从这里涌流。”同样感触颇深的还有长沙市商务局副调研员周跃林,上世纪80年代初,刚从学校毕业的他曾在长沙市计划委员会财贸科从事招商工作。回忆起这段历史,他说:“这家合资企业的申报、审批经验成为我们重要的学习范本,包括后来审批权下放到市里后,对我们工作也有借鉴意义。”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上世纪80年代起,湖南陆续发布了《湖南省人民政府鼓励外商投资的八项优惠政策》《湖南省指导吸收外商投资暂行规定》等政策条例,各种类型的合资、外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三湘大地不断涌现,开放型经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商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