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有深意!我国主动扩大进口一举多得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编辑:刘秋平 2018-05-31 11:22:46
时刻新闻
—分享—

  热点聚焦

  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扩大进口,是我国对外开放中长期坚持的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坚定不移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明确提出“主动扩大进口”,并通过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降低进口关税、增加特色优势产品进口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向世界释放中国主动扩大进口、寻求外贸平衡发展的积极信号。主动扩大进口,既是我们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战略抉择,符合国情,顺应期待。我们特约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以期更好理解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主动扩大进口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扩大进口是顺应经济规律的自主选择

  金里伦

  今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他说,中国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真诚希望扩大进口,促进经常项目收支平衡。另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进口增长11.6%,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828亿元。与去年同期对比,贸易顺差明显收窄,扩大进口态势凸显。

  我国进口态势的变化,其背后蕴含着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逻辑。

  从经济学角度加以分析,现行国际贸易分工体系中,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自由流动,既受各国或地区发展战略、经济政策等人为因素影响,也受汇率波动和国际贸易收支等市场因素影响。对于单一经济体而言,大规模的贸易顺差或逆差,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这是因为,过度的贸易出超,将对经济结构调整造成误导,致使产需结构错配,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一旦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就会导致产能过剩;反之,大规模的贸易入超,寅吃卯粮,同样会导致经济结构反向错配,出现产业结构“空心化”,导致经济脱实向虚。因此,理想的状态应当是,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适时适度调整外贸进出口,努力使经常项目收支趋向平衡。

  就我国目前而言,适度扩大进口,促进国际贸易收支平衡,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产生一举多得的功效。

  首先,适度扩大进口,可以对冲外汇储备成本,降低外汇运营风险。从国际金融实操角度看,贸易顺差越大,需要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外汇就越多,外汇储备成本随之抬高,外汇操作风险也随之加大。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充分利用我国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的独特优势,有针对性地适度扩大进口,有助于我们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既可有效降低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亦可逐渐缓解外汇市场操作风险,还可降低因外汇储备过多给人民币带来的升值压力,促进外贸进出口结构更加趋于合理,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更加巩固。

  其次,适度扩大进口,有助于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更好发挥作用。经济学基本原理提示我们,通常情况下,贸易顺差越大,外汇储备越多,本国货币供给也会随之增加。在我国经济现行情况下,着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既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又要具有差别化特点,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扩大进口可有效抑制货币供给被动增加,减少社会闲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助于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形成良性循环,使货币政策能够更好发挥预期引导和调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适时适度扩大进口,对确保国民经济平稳有序运行,将会产生间接功效。

  第三,适度扩大进口,更为紧迫的现实作用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力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上新台阶。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面向欧美的贸易和服务进口,既可形成加快消费升级的内外合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要;又可利用发达国家先进产品和服务,倒逼国内过剩产能进一步出清,矫正要素市场化配置信号,激发国内企业创新和竞争意识,促进经济结构更加趋向优化。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抚今追昔,我们不应忘记,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是在贫困落后的基础上起步的。以市场换资金、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先进的管理经验,我们为之走过漫长的探索之路。经过40年不懈努力,今日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超过30%的贡献率。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度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作为捍卫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旗手,理应回馈世界,也完全有能力为世界经济发展继续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主动扩大进口,既是我们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自主选择,更是促进世界经济融合发展、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的自信选择,充分体现了我们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使命担当。

  主动扩大进口助推经济再平衡

  赵 萍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动扩大进口,不仅是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产业升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再平衡的必然要求。

  扩大进口可直接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从消费对象和结构上看,消费升级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结构升级和层次提高,它直接反映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质量的改善。我们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几次消费升级,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进而向享受型转变,每一次消费升级都与进口直接相关。进口增加了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逐渐增强消费升级的愿望。

  其中,1978年至1991年第一次消费升级,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表现为食品消费比重下降、轻工产品消费比重上升,耐用消费品消费从上世纪70年代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向80年代的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升级,电气化水平明显提高。进口通过促进制造业发展,间接带动消费升级。

  1992年至2001年第二次消费升级,消费结构从发展型向享受型转变。很多进口商品开始走入百姓生活,录像机、大尺寸彩电、冷暖空调以及“286”“386”电脑等成为一些富裕家庭的消费对象。

  2002年至2011年第三次消费升级,房子、车子成为重要载体。特别是进口车的消费,对国内汽车消费形成了启蒙。随着进口国别逐步多元化,进口汽车品类、品牌日益增加,我国汽车消费持续高增长。

  2012年以来,我国开始新的消费升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商品消费内部结构的变化上,消费者对于高品质商品需求不断增加,对知名品牌消费逐步回归理性;二是在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结构的变化上,服务消费增长速度及其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通过积极扩大进口,特色优质的食品、化妆品、保健品、创新性产品等方面的商品需求,以及教育、文化、医疗服务方面的消费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在促进消费平稳增长,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扩大进口能有效吸引境外消费回流

  眼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于高品质商品需求不断增加,消费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点更加突出。但是,国内一些消费品行业产能过剩,消费品牌不断老化,仍旧停留在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的层面。由于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消费升级的一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导致境外消费持续高增长。不论是出境旅游的人数还是境外消费的总额,中国大陆均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和地区。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大陆游客的境外消费总额为261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出境旅游的游客数量同比增长6%,达到1.35亿人次。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市场、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及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境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

  扩大进口促进境外消费显著回流。实施积极扩大进口政策以后,我国进口商品与国外同品牌商品之间的价差不断缩小,跨境电子商务等外贸新业态的发展,使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全球心仪的商品,中国人海外消费显著回流,境外购物已经不再是境外旅游的首选。调查显示,2016年对购物表示出浓厚兴趣的中国游客占比仍然高达68%,在实施积极扩大进口政策的2017年,这一数字已经回落到33%。

  进口的市场培育效应加快国内产业升级

  进口形成消费示范,培育消费市场,有利于促进产业成长。扩大国内没有的特色优质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不仅能够直接满足一些消费者的即期消费需求,还将对其他消费者产生明显的示范效应,形成消费愿望,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为产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市场基础。

  以电视机消费与生产为例,我国彩电行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但是,由于当时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我国彩电行业发展仍然缓慢,电视机一些重点元器件仍然需要进口,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差距较大,难以满足急剧扩张的消费需求,进口家用电器成为满足即期消费需求的重要方式。随着进口电视机和相关零部件的增加,我国电视机市场需求快速成长,大大促进了电视机行业的崛起,国产电视机数量大幅增加,关键技术和零部件逐步国产化,并涌现出了长虹、熊猫等一大批国产品牌。1985年,我国电视机年产量达到1663万台,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随着进口数量的进一步增长,我国电视机企业规模和竞争力持续上升,彩色电视机从无到有,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降低企业创新风险

  消费升级的前提是消费者对企业所提供的新产品和服务存在现实的需求。但是,新产品上市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开发、试验和生产,而且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广告宣传,使消费者接受这种新的产品。即便如此,也有很多的新产品无法通过市场检验。对于一些国家而言,可以通过进口,培育消费认知、消费理念、消费示范和消费习惯,创造出国内对新型消费品的需求,为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此外,进口的“技术外溢”对消费品工业零部件的外部性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将为进口国的企业竞争力提升创造“后发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从进口与工业化的关系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将进口、工业化相结合,通过进口培育消费市场需求,增加原材料和高新技术供给,则可以超越静态比较利益的限制,通过进口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进口替代。作为后发国家,对新型消费品的需求往往已积累了一定时间,一旦国内产业供给能力增强,累积的消费需求可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绝大部分可以留在国内。

  消费品和服务进口仍有较大空间

  当前,我国消费品和服务进口仍有较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我国消费品进口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2015年,我国消费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较低,比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等国的占比均低30个至40个百分点,其中仍有不少空间可拓展。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进口的需求更加迫切。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快速增长,但是服务供给能力存在两大制约因素,一是教育、医疗等服务业,因为开放程度不够,市场进入不充分,导致供不应求,行业竞争力不强;二是家政、养老等生活服务行业,企业组织化程度较低,行业发育不足,导致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均无法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对于前者,应通过积极扩大服务业开放,以开放促改革,降低市场准入,可考虑引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养老、医疗、教育、金融服务领域的国际知名企业来华投资,增加国内有效供给。对于后者,应以开放促发展,倒逼国内服务企业加快创新发展,提升服务企业的组织化程度,打造服务品牌,提升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

  总的来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国内消费需求规模增长、结构升级,对扩大进口提出了新要求。未来,扩大进口,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行业层面,都还有不少工作要做,要多策并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国内国际市场对接,从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再平衡。(作者系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

  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张燕生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

  这些年来,从积极扩大出口到主动扩大进口,中国自主开放的步伐蹄疾步稳。中国主动扩大进口,不仅是推动贸易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一,主动扩大进口,是满足高质量需求发展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所带来的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我国需求结构和消费特点已发生了重要转变。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同时,也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之一,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在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绿色、定制、智慧、差异和品质已成为新时代新需求的重要标配。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带动主动扩大进口。2017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8800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突破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6亿人。我国居民消费正由传统的模仿式、排浪式、生存型消费模式向新型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型消费模式转变,对于健康饮食、医疗康复、信息通信、文化创意等领域优质特色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同时也要看到,2017年,我国居民出境旅游人数达1.31亿人次。有测算表明,目前我国居民一年境外购物消费大约2000亿美元。因此,如果能够通过主动扩大进口,把较高的境外消费购物转为日常生活消费,进而带动多样性、个性化、高品质商品和服务需求及消费热潮,这将是激励供给质量提升、促进进口结构转型升级、增进人民福祉的一个重要途径。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欧班列,截至2018年1季度共发出7600班列,抵达了欧洲的13个国家。如果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支点城市和港口构建全球采购体系,把“一带一路”沿线的优质、特色和优势产品采购回来,不仅能够拉动沿线地区的出口和经济发展,而且可以降低中欧班列的综合物流成本,提高运行效率,还可以有效满足需求。随着中国企业的全球采购网络和能力不断提升,主动扩大进口的措施最终将增进利益攸关各方的经济福利。

  其二,主动扩大进口,是促进高质量供给发展的新途径。

  进口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不仅表现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方面,而且表现在不断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方面。后者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察:

  一是主动扩大进口有利于激励创造性模仿和科技创新。如珠江三角洲的民营企业很多是从“三来一补”起步的,通过大力发展保税进口、保税展示、保税加工、保税物流,逐步实现从加工贸易出口转向一般贸易进口、服务贸易进口、跨境电商贸易进口。不仅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而且通过创造性模仿,开始形成内生性的创新生态链。

  二是主动扩大进口有利于激励国内供给结构升级和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通过主动扩大进口,引入国际市场经济因素、引入外来竞争压力、引入世界各类创新成果,形成了国内企业和产业“干中学”的压力,激发了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并寻求国际合作的动力,焕发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经济活力。

  三是主动扩大进口有利于激励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比重持续上升。我国进口的不仅是商品,而且包括大量的中间产品,还包括连带的服务、管理、制度和文化。尤其是服务贸易进口带来了众多衍生效应,大大提升了创新生态环境的效率和便利化。

  其三,主动扩大进口,有利于提升我国要素投入产出效率。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从投入产出看,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是开放竞争,让市场竞争机制决定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环境的价格和配置效率,让市场竞争机制激励创新,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让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激发经济活力。主动扩大进口,是打破各种资源和要素垄断、冲破既得利益和体制障碍阻力的一个重要抓手。

  进一步看,解决国内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亦需要营造一个公平竞争、自由竞争、包容竞争相结合,而不是相对抗的市场生态环境。在这个意义上,公平竞争是倒逼改革的一种有效手段。主动扩大进口,创造公平竞争的各方面环境,将有利于提升要素投入产出的整体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其中关键的因素是营造有效的营商环境、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推进的合力,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商务频道首页